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的暗访结果显示,103家汽车4S店中,有17家在维修和养护时不使用原厂配件,31家掺杂使用非原厂配件,使用假冒配件的情况达46%。
这给即将于10月1日实施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泼了一盆冷水。
据知情人士透露,4S店在维修时使用非原厂配件已成为行业“潜规则”。究其原因,一是非原厂配件价格低,4S店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可以降低维修价格,从而留住消费者,在销售趋缓的情况下可以靠售后赚钱。
然而,多数消费者之所以选择到4S店进行维修,图的就是一个放心,但是4S店在维修环节大量使用非原厂件,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也为即将实施的“汽车三包”增加了操作难度。
国家质检总局于今年1月15日发布的“汽车三包”规定,分别明确了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以及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但其中涉及汽车退、换、修的问题都与维修配件有关。在当前这种假冒配件横行的市场环境下,本就难以界定责任的“汽车三包”,实施起来将有更大的难度。
假冒搅局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汽车维修市场上的配件包括原厂件、正厂件、副厂件和纯粹的假冒件。
按照整车厂商的规定,在其授权的4S店中,只能使用原厂件,也就是由汽车生产厂商直接生产或者授权委托厂商生产的配件,这些配件均会打上汽车生产厂商的品牌标识。
所谓正厂件,是指由整车厂提供配件的上游供应商生产,但未标识整车厂品牌符号的配件。这类配件与原厂件出自同一个厂家,只不过是由配件供应商自行包装售给4S店。然而,由于整车厂严控渠道和利润,并不允许配件供应商绕过整车厂直接销售给4S店,所以正厂件在市场上流通的数量并不多。
真正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配件是副厂件。这类汽车配件是由非厂家授权许可的正规企业生产,工厂依据正厂件的配套样式进行开发和制造,但在副厂件中亦充斥着大量的假货,会为维修车辆埋下安全隐患。
据一家4S店负责人透露,在销售和维修安装时,4S店通常会使用正厂件和质量较好的副厂件来冒充原厂件,并按原厂件价格收费。这让消费者不仅花了冤枉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除上述非原厂件外,还有一些是完全由地下小工厂生产的假冒配件。无论是原厂件还是正厂件、副厂件,都有不少劣质的假冒产品。这类产品在二、三线城市以及路边小维修店居多,一些有保险维修资格的小修理厂也会采购这类配件来牟利。
“现在销售新车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已经越来越薄。对于经销商来说,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才是赚钱的新战场”,一位4S店负责人坦言,很多经销商从配件城或者其它渠道采购配件来冒充整车厂指定的原厂件,以获取更多差价利润。
此外,这也是4S店留住客源的手段。
“为了拉低维修保养的价格,一些4S店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表面上说是不同等级的产品,其实就是副厂件。”上述4S店负责人透露。
在汽车维修领域,由于经销商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等,多数消费者对于汽车保养维修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于配件是否是原厂件更是无法辨别。这也是4S店肆无忌惮使用非原厂件的重要原因。
据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透露,副厂件分很多档次,如精仿是最高档次的,几乎和正厂件、原厂件一模一样,质量也很好;其次是高仿件。但这些副厂件从外表很难辨识,必须切开实验才能辨别。即使是消费者在4S店看着工人进行安装,其配件是否运用了原厂件,消费者也无法断定。
另一方面,整车厂商对4S店的配件采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约束。目前,整车厂惯用的监管方式是,对4S店采购原厂件的任务量进行考核。而任务量的计算方式是,根据当地该品牌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和平均车龄,减去一部分可能不在4S店进行维修保养的数量,计算出一定的配件消费额度,然后平均摊派给当地各家4S店。
虽然4S店为了完成任务量,不得不向整车厂采购一定的原厂件,但4S店仍然会采用换货的方式,以假换真。据知情人士透露,4S店常常会为完成厂家规定的任务量而采购原厂件,然后与汽配城或路边店置换回等值的副厂件,双方互不提供发票,以逃避监管。
通常用于换货的原厂件,是整车厂只提供给4S店的核心配件,技术含量较高,这也是为什么汽配城也可以拿到原本该只该在4S店渠道流通的原厂件。这样一来,4S店不仅完成了整车厂摊派的原厂件采购任务,也换回了大量便宜很多的副厂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