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汽车 > 资讯 > 正文

春天,爱车防潮5大攻略

核心提示: 前些天的南风天,四处湿漉漉的,爱车自然也不例外。爱车的座椅、地毯、漆面、音响系统、线路、底盘、发动机,甚至连刹车系统,都是潮气入侵的重要区域。本网推出防潮五大攻略保护你的爱车。

N本网记者 陈丹萍

  前些天的南风天,四处湿漉漉的,爱车自然也不例外。

  爱车的座椅、地毯、漆面、音响系统、线路、底盘、发动机,甚至连刹车系统,都是潮气入侵的重要区域。据观察,车体因受潮最容易生锈的部位是合页、发动机舱盖、后备厢盖的内侧和刮花的车身部位。对于车主来说,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打个漂亮的“防潮战”。

攻略1

  由于车舱内有很多部件在春季都是十分容易受潮的,再加上密闭的空间容易滋生细菌和产生异味,因此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下驾驶,会对车主的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旦遇上“回南”的潮湿天气,相对封闭的车内空间就很容易成为各种细菌滋生的温床了。所以建议大家最好赶在春天雨季来临前对车内进行彻底清洁,除常规项目外,最好能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

防潮妙招:抽风、消毒

  这个时候做冷气抽湿工作十分有必要,车主不妨在启动车后,开启冷气空调和空气循环系统,这样起到的效果会比较明显,原理跟夏天降温一样。开启冷气系统的作用不仅可以除去车内的雾气,而且还有除湿和调节车内温度的功能;开启车窗和空气循环系统的作用,则是让车内的空气流通,自然也能更有效地去除湿气。

  可以给爱车蒸个桑拿,再用专用的内饰清洗剂对操控台、车门等部位进行清洗消毒。在对车内饰进行清洗时,要用中性的洗涤液,千万不要用含有较强酸碱性的物质清洗。另外,在清洗时要注意避免音响、收音机、CD等电器设备进水而受到腐蚀。

攻略2

  车内大环境有不少容易受潮的配件,例如坐椅、地毯等,这些配件在受潮后不仅容易滋生细菌,而且也容易产生异味。我们不能光靠冷气抽湿去防潮,毕竟我们一天留在车内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车子也不可能一天都启动着。

  此时,干燥剂、竹炭等物品必不可少。如果车子内因为受潮而产生异味,那不妨多加一个香熏包或一瓶香水。

防潮妙招:放置各类吸湿、除味的用品

  虽说车内开冷气空调能起到防潮吸湿的功效,但不妨在车内放置1~2个竹炭包,也能起到防潮、抗菌和去除异味之效,这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了。如果对车内环境有更高要求的车主,可到正规的汽车用品店购买专业的车载空气净化器,能不间断地过滤和去除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灰尘和各种异味,保持空气的清新。

  竹炭包在使用15天或1个月后,将其置于太阳下(避免曝晒)或通风处阴干即可重复使用,可持续使用2~3年。

  如果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建议在车内放置干燥剂或除湿盒,因为聚集的湿气如果不尽快除去,很容易生霉。不过,在车内长时间放置干燥剂,可能会使车内有股难闻的气味,所以在行车前,建议开窗透风,待味散尽后再行驶。

攻略3

  春季雨水充足,但潮湿的天气令车内的水汽凝结之后难以真正干透,最容易令金属链接的位置产生锈蚀。我们最好到4S店进行一次车身防锈的维护,在如车门铰链、蓄电池触点等位置喷上保护剂,防止雨水的侵蚀。虽然不少新车出厂前,厂家都会对底盘部件进行一定的表面防锈处理,但底盘在泥沙飞溅和蹭刮后,表面的防锈漆会不断脱落,令雨水有机可乘。

防潮妙招:做好金属部位及底盘的防锈

  做一次底盘防锈处理,重新在底盘喷涂上一层保护材料,达到耐酸雨、防腐蚀的作用。

攻略4

  雨季开车前,最好先检查一下雨刷器,可将雨刷器开关置于各种挡位,注意雨刮在工作中是否会产生大的震动或者发出异常响声,同时注意刮水时是否会出现速度与摆动不均匀。如有这些情况,说明雨刮器或橡胶条都应更换了。

防潮妙招:保养和更换雨刮

  现在不少车型都已标配无骨雨刮,更安静,刮水的效果也更为理想。

  普通雨刮是靠骨架来使刮片和玻璃贴合,由于其结构的关系,存在刮不净、刮片易磨损、噪音大等问题。无骨雨刮是靠一整根导力条来分散压力,使得刮片各部分的受力均匀,可以减少水痕、擦痕的产生,达到更好的刮刷效果,寿命更长,更加经济可靠。

攻略5

  雨雾天气中,正常且有效的行车灯光绝对是安全驾驶的一大保障。除了常用的远近光灯外,前后雾灯也是必不可少的。雾灯的光线穿透力更强,能在雨雾中照射得更远。此外,刹车灯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车主往往烧了灯泡也难以察觉。

防潮妙招:保证车辆灯光正常

  定期检查,保证各种灯具能正常工作,保障行车安全。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