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决定,撤销7家汽车制造商生产骗补产品的公告,暂停其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的资质,并责成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整改,整改完成后,再依情况验收。
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给车企留下时间窗口,帮助其通过技术升级和扩大规模,最终走上企业能够盈利、消费者买得起的市场化阶段。但政策的善意,却在执行中被扭曲了。
原本送上马扶一程的产业激励政策,为什么没有换来企业的快马加鞭,反而成了人人觊觎,意图空手套白狼的唐僧肉?少数车企的利令智昏,利欲熏心固然是主因,但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同样需要反思和改进。一方面,政府制定出台补贴政策,本身出发点是好的,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只要有补贴,就会存在骗补的风险。政府应严格控制和收紧各种财政补贴,减少资质审批行为,采用税收等市朝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否则补贴不但无法起到作用,反而让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面对车企大规模骗补行为,让我们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普惠性的政策扶植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客观地讲,对车企骗补本身的处理并不难。但为什么公共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时常出现变形走样,公共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被骗取和侵占等问题,更值得重视和关注。
财政补贴政策固然能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但产业扶持不能一条腿走路。财政补贴如果数额过高,补贴时间过长,客观上就会降低企业技术研发的主动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个别居心不良者更是因此动起骗补的歪脑筋。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让补贴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一方面,在经济政策方面,“补砖头”还是“补人头”虽然存在争议,但从经济学规律而言,一般公认的是“补人头”的效率要远高于“补砖头”。因为“补人头”是让市场发挥作用,让消费者用自己手中的钞票,去选择谁才是“好砖头”;另一方面,乘用车市场,正在酝酿“补贴+积分制”的补贴政策,车企平均油耗越低,新能源汽车卖得越多,积分越高,积分可以变现成为车企的利润,而真正市场化以后,低水平的新能源汽车,是得不到消费者认可的,骗补也就无从下手。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有多大,终究还是市场说了算,政府可以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但不能造成企业的过度依赖。一方面,现在的政策补贴实际上是财政来扶持的,靠纳税人的钱来补贴企业,这是不可持续的,还是要采用更具市场化机制的刺激政策。碳排放、碳交易、碳配比,实际上就是燃油车补贴新能源车,这个思路是对的,只是会对操作和运营过程提出挑战。另一方面,遏制骗补乱象,除了重罚涉事企业,还需完善补贴制度设计,建立严厉的行政、法律追责。同时,扶植优秀的车企、淘汰落后的产能,必须抬高补贴的门槛,还有就是从研发环节进行扶植和支持,而不是在销售和市场环节。如果对应用端补贴过多,而前端研发的补贴太少,这不仅导致骗补的发生,也致使新能源前端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一言以蔽之,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能过度依赖政策庇护,补贴适时退坡,将倒逼车企弥补短板,推动汽车行业尽快步入健康发展轨道。